联系我们: 0371-69682111 咨询电话:0371-69682333
    安阳园
    来源:本站  时间:2020-09-30 15:26:52  
            安阳市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——殷墟所在地、汉字之都、甲骨文之乡、《周易》的诞生地、上古颛顼帝喾二帝陵墓所在地、魏王曹操墓所在地、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、岳飞故里、红旗渠精神发源地。
           安阳园是以世界文化遗产—殷墟和人工天河—红旗渠为主题背景而建造,充分展示了安阳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           安阳园的大门是按照安阳殷墟博物苑的“殷墟大门”仿建而成。门的造型是按甲骨文中象形字“门”的构形而设计的。大门两侧雕有一对金光灿灿的环形龙,高耸的大门,显示出奴隶社会王者的威严气势。
           甲骨文,又称殷墟文字,19世纪末年在安阳小屯发现,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、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。园区主入口道路中轴线铺装的6块代表性甲骨文浮雕,使人在踏入安阳园的第一步就能感受到安阳历史文化的厚重。安阳园里有水下甲骨文,上有董作斌先生的甲骨文书法——“日在林中初入暮,风来水上自成文”。意思是: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,时间进入黄昏,一阵微风吹来,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……,很有一番诗情画意!董作斌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专家,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。从园子的入口到水系的尽头,用甲骨文诠释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。
           园区圆形广场的中心放置着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、最重的青铜礼器,享有“镇国之宝”美誉的后母戊鼎的仿制品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司母戊鼎。后母戊鼎,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,是商后期(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)铸品。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“后母戊”三字得名,鼎呈长方形,口长112厘米、口宽79.2厘米,壁厚6厘米,连耳高133厘米,重达832.84公斤。鼎身雷纹为地,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,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,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。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,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,大鼎图案形状被定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徽,现已成为镇馆之宝,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名单。后母戊鼎是殷墟文化的象征,也彰显了整个安阳园的主题。
           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,被世人称之为“人工天河”,在国际上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青年洞,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,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,故取名叫“青年洞”。 园区的水系的中部,用青年洞的微缩景观来体现红旗渠精神。
           羑里城位于安阳市汤阴县城北,是3000年前商朝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,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,即“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”的圣地。在圆形广场外围道路上,铺装上镶嵌了八卦图案,体现了安阳周易文化。
           安阳园的绿化植物依地形变化和文化墙分为三个部分,第一部分是龙泉花木之乡,代表树种为安桂、腊梅、紫薇(安阳市花)、翠兰松。第二部分是太行山经济林,代表树种为山楂、柿子、花椒、核桃、山杏。第三部分是内黄枣乡,代表树种为枣树。
           安阳园通过“历史安阳”、“绿色安阳”和“文化安阳”三道主题浮雕墙近40块浮雕展现安阳丰富的历史、文化和林业发展。
           “历史安阳”主题浮雕墙,有11块浮雕组成。第一块浮雕“妇好”表现的是: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,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,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。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发现。第二块浮雕表现的是“三杨庄汉代遗址”:2003年在安阳市内黄县发现,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完整、内涵丰富、价值重大、影响深远的大型汉代农耕聚落遗址。第三块浮雕表现的是“岳飞故里”:即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。第四块是浮雕表现的是“马氏庄园”:马氏庄园位于安阳市安阳县的蒋村乡西蒋村,为清末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。整个庄园气势宏伟壮观,被誉为“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”。第五块浮雕表现的是“瓦岗寨”:瓦岗寨位于安阳市滑县,历史上的瓦岗寨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之地。第六块浮雕表现的是“二帝陵”:二帝陵位于安阳市内黄县。表现的是上古时代“五帝”中的二帝颛顼和帝喾。颛顼是黄帝的孙子,帝喾为颛顼族侄。第七块浮雕表现的是“袁林”:也称袁公林,位于安阳市洹水北岸之太平庄,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墓地所在。第八块浮雕表现的是“中国文字博物馆”: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古都安阳,于2009年11月16日正式开馆,是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。第九块浮雕表现的是“羑里城”:羑里城位于安阳市汤阴县城北,是3000年前商朝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,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,即“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”的圣地。第十块是浮雕表现的是“曹操高陵”:2010年1月14日,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正式宣布:位于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汉代墓葬为曹操高陵。第十一块是浮雕表现的是“文峰塔”:位于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,高38.65米,周长40米,因塔建于天宁寺内,原名天宁寺塔;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,作为代表当地“文风”的象征,故又称文峰塔。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,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,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,为国内外所罕见。 
            “绿色安阳”主题浮雕墙,主要有12块浮雕组成,展示的是安阳特色的林业发展的成就和成果。其内容分别为“内黄大枣”、“鲜果基地”、“干果基地”、“东部平原速生林基地”、“荒山绿化”、“义务植树”、“木材加工”、“腊梅园”、“紫薇”、“龙泉花木基地”、“安桂”、“盆景果树”。其中,内黄大枣展示的是内黄县枣树栽培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,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内黄大枣荣获银奖,被海内外人士誉为“东方宝果”。
            “文化安阳”主题浮雕墙,主要有12块浮雕组成。分别是西门豹治邺: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,公元412年,被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任邺(今安阳)。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妻的陋习,兴修水利,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。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广为流传。安阳八景展示鹿苑春晖、鲸背观澜、柏门珠沼、漫水长虹、韩陵秋霁、漳河晚渡、善应松涛、龙山积雪。第三块浮雕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讲述的是郭巨,今安阳市林州市人,郭巨担心养孩子影响供养母亲,遂和妻子商议埋儿奉母。当他们挖坑时,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,上书“天赐郭巨,官不得取,民不得夺”。夫妻得到黄金,回家孝敬母亲,并得以兼养孩子。  第四块浮雕表现的是二十四孝之刻木事亲:丁兰,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,也就是今天的安阳,幼丧父母,未得奉养,而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,刻木为像,事之如生。时间长了其妻不敬,用针刺木像,血出。木像见兰,眼中垂泪。兰问得其情,遂将妻弃之。寄言诸子侄,各要孝亲闱。第五块浮雕表现的是“仁义巷”:郭朴,安阳人,生于明正德年间,曾两任吏部尚书,兼武英殿大学士,入内阁,故又称郭阁老。有一天,郭阁老接到老家夫人写来的一封家书。信中说,邻居王山盖房时,多占了自家一墙宽的宅基,觉得受了欺负,想让他派人回来为她出气。郭阁老看完书信,马上写了一封回信:“千里捎书为一墙,让它几尺有何妨?万里长城依然在,今日不见秦始皇。”郭夫人看罢书信,又从自己宅院的一边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。王山很受感动,于是就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,又往后退了三尺,后来便成了一条小巷。后人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“仁义巷”。第六块浮雕表现的是“寻根问祖”。颛顼、帝喾是上古时期“三皇五帝”中的两位帝王,前承炎黄,后启尧舜,在社会秩序,宗教改革,道德伦理等方面功绩卓著,被后人尊为人文始祖。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是颛顼帝的诞辰日,自唐朝立庙以来,每到此时,数以万计的华夏子孙会来祭祀,寻根问祖。七、八、九三块浮雕分别表现的是“甲骨文百家姓对照表”和“甲骨文生肖对照表”。第十块浮雕表现的是“岳母刺字”:南宋时期,宋元帅宗泽病重,以印信交岳飞代管,吐血而死。杜充奉旨代印,抗金不利,岳飞心情郁闷,私自回家探母。岳母促其回营抗敌,并在岳飞背上刺“精忠报国”四字,使其永以报国为志,终身报效祖国。第十一块浮雕表现的是“乐不思蜀”:相传三国时魏王曹奂俘获蜀国后主刘禅,将其囚禁于安阳市龙泉南山上,为其修建花园供其取乐。刘禅整日沉迷于花草之间,并叹曰:“此间乐,不思蜀也”。“乐不思蜀”的典故由此而来。最后一块浮雕表现的是“虎口除险”:任羊成是修筑红旗渠的除险队长,他终日带领队员们腰系大绳,飞崖下崭,凌空除险,扫除障碍,被群众称为“飞虎神鹰”。在虎口崖除险时,一块石头砸在他的嘴上,三颗牙齿横在嘴里,他吐掉牙齿,忍着巨痛,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从崖崭下来。工地领导让他去医院治疗,但他放心不下,惦念着自己不去除险,修渠民工就会多一分危险。第二天,戴着口罩背着大绳又上山崭除险。这种冒一人之险,保众人之安的无私奉献精神,一直被人们称颂。